所有文章 > AI驱动 > 突破LSTM!时间序列预测 !!

突破LSTM!时间序列预测 !!

1. 基本原理

简单来说,LSTM 是 RNN 的一种,它通过引入“记忆单元”来捕捉长时间的依赖关系,使其在处理长期依赖问题时非常有效。对于天气数据的预测,LSTM特别适用,因为天气数据是高度时序依赖的。

例如,某一天的温度和湿度可能会受到前几天数据的影响,这些“依赖关系”是LSTM所擅长捕捉的。

LSTM 用于解决普通RNN在处理长序列时常见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其核心特点是引入了“记忆单元”(cell state)和三个“门”机制(遗忘门、输入门、输出门)来控制信息的流动。

基本结构

LSTM单元的主要结构包括:

  • 记忆单元(Cell State) :用于存储长期的信息。记忆单元在时间上连接,不同时间步的数据可以选择性地被保留或丢弃,这使得LSTM可以“记住”长期的信息。
  • 隐藏状态(Hidden State) :与普通RNN的隐藏状态类似,用于存储短期信息,但在LSTM中,隐藏状态还依赖于记忆单元的状态。

三个“门”机制

LSTM中的三个门分别用于控制信息的“遗忘”“更新”和“输出”:

1. 遗忘门(Forget Gate)

决定上一个时间步的记忆信息  Ct-1是否被遗忘。遗忘门是一个0到1之间的系数(通过激活函数sigmoid生成),控制哪些信息从记忆单元中移除,哪些保留下来。

数学公式:

其中:

2. 输入门(Input Gate)

决定当前输入信息是否写入记忆单元中,用于更新记忆内容。输入门同样通过sigmoid函数生成一个0到1的值,表示当前输入数据的重要性。

数学公式为:

同时,我们会计算一个候选记忆状态(Candidate Memory Cell),用于提取输入信息的主要特征,并将其加入到记忆单元中:

3. 输出门(Output Gate)

决定当前记忆单元中的信息输出到隐藏状态的程度,用于产生当前时刻的隐藏状态h2 ,并将其传递给下一个时间步和最终输出层。

数学公式:

然后,将更新后的记忆单元状态与输出门的控制相结合,得到新的隐藏状态:

记忆单元更新

LSTM 整体流程

通过上述过程,LSTM在每个时间步的操作可以概括为以下步骤:

通过这种记忆单元状态的更新与控制机制,LSTM能够有效地在较长的序列中保持记忆,从而适用于时间序列预测等长时序依赖的任务。

2. 数据预处理与虚拟数据集生成

为了更好的理解算法本身,实际数据非常大,不利于我们学习,我们构建一个虚拟天气数据集,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变量。假设我们有一年的历史数据,每日更新。我们将模拟这些数据并将其用于训练和测试。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生成虚拟天气数据集
np.random.seed(42)
days = 365 # 一年数据
temperature = 30 + 5 * np.sin(np.linspace(0, 2 * np.pi, days)) + np.random.normal(0, 1, days)
humidity = 50 + 10 * np.sin(np.linspace(0, 2 * np.pi, days)) + np.random.normal(0, 2, days)
wind_speed = 10 + 3 * np.sin(np.linspace(0, 2 * np.pi, days)) + np.random.normal(0, 1, days)

data = pd.DataFrame({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humidity': humidity,
'wind_speed': wind_speed
})

data.head()

数据标准化

在训练模型之前,需要将数据标准化,以便LSTM能够更有效地学习数据特征。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MinMaxScaler

scaler = MinMaxScaler(feature_range=(0, 1))
data_scaled = scaler.fit_transform(data)

3. LSTM模型构建与训练

数据切分

将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80%训练,20%测试)。

train_size = int(len(data_scaled) * 0.8)
train_data = data_scaled[:train_size]
test_data = data_scaled[train_size:]

def create_sequences(data, seq_length):
xs, ys = [], []
for i in range(len(data) - seq_length):
x = data[i:i+seq_length]
y = data[i+seq_length]
xs.append(x)
ys.append(y)
return np.array(xs), np.array(ys)

seq_length = 7 # 用前7天的数据预测第8天
X_train, y_train = create_sequences(train_data, seq_length)
X_test, y_test = create_sequences(test_data, seq_length)

模型定义

我们使用PyTorch构建LSTM模型。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class WeatherLSTM(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put_size, hidden_size, output_size, num_layers=1):
super(WeatherLSTM, self).__init__()
self.lstm = nn.LSTM(input_size, hidden_size, num_layers, batch_first=True)
self.fc = nn.Linear(hidden_size, output_size)

def forward(self, x):
out, _ = self.lstm(x)
out = self.fc(out[:, -1, :])
return out

# 定义超参数
input_size = 3 # 特征数:温度、湿度、风速
hidden_size = 64
output_size = 3
num_layers = 1

model = WeatherLSTM(input_size, hidden_size, output_size, num_layers)
criterion = nn.MSELoss()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0.01)

模型训练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num_epochs = 100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model.train()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s = model(torch.Tensor(X_train))
loss = criterion(outputs, torch.Tensor(y_train))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if (epoch+1) % 10 == 0:
print(f'Epoch [{epoch+1}/{num_epochs}], Loss: {loss.item():.4f}')

4. 预测与可视化分析

模型训练完成后,我们对测试集进行预测,用图形展示给大家~

预测结果

model.eval()
with torch.no_grad():
predicted = model(torch.Tensor(X_test)).detach().numpy()
predicted = scaler.inverse_transform(predicted)
actual = scaler.inverse_transform(y_test)

# 转为DataFrame便于可视化
predicted_df = pd.DataFrame(predicted, columns=['temperature', 'humidity', 'wind_speed'])
actual_df = pd.DataFrame(actual, columns=['temperature', 'humidity', 'wind_speed'])

可视化分析

1. 温度预测结果:展示LSTM对温度的预测与实际值的比较。

2. 湿度预测结果:展示LSTM对湿度的预测与实际值的差距。

3. 风速预测结果:分析风速的预测效果。

4. 多特征趋势对比:对比所有特征在不同时间段的预测效果。

colors = ['#1f77b4', '#ff7f0e']  # 蓝色:实际值,橙色:预测值
fig, axes = plt.subplots(3, 1, figsize=(12, 10))

# 标题和字体设置
fig.suptitle('Weather Prediction Using LSTM', fontsize=16, weight='bold')

# 温度预测图
axes[0].plot(actual_df['temperature'], color=colors[0], label='Actual Temperature', linewidth=1.5)
axes[0].plot(predicted_df['temperature'], color=colors[1], linestyle='--', label='Predicted Temperature', linewidth=1.5)
axes[0].set_title('Temperature Prediction', fontsize=14, weight='bold')
axes[0].set_ylabel('Temperature (°C)', fontsize=12)
axes[0].legend(fontsize=10, loc='upper right')
axes[0].grid(alpha=0.3)

# 湿度预测图
axes[1].plot(actual_df['humidity'], color=colors[0], label='Actual Humidity', linewidth=1.5)
axes[1].plot(predicted_df['humidity'], color=colors[1], linestyle='--', label='Predicted Humidity', linewidth=1.5)
axes[1].set_title('Humidity Prediction', fontsize=14, weight='bold')
axes[1].set_ylabel('Humidity (%)', fontsize=12)
axes[1].legend(fontsize=10, loc='upper right')
axes[1].grid(alpha=0.3)

# 风速预测图
axes[2].plot(actual_df['wind_speed'], color=colors[0], label='Actual Wind Speed', linewidth=1.5)
axes[2].plot(predicted_df['wind_speed'], color=colors[1], linestyle='--', label='Predicted Wind Speed', linewidth=1.5)
axes[2].set_title('Wind Speed Prediction', fontsize=14, weight='bold')
axes[2].set_ylabel('Wind Speed (km/h)', fontsize=12)
axes[2].set_xlabel('Days', fontsize=12)
axes[2].legend(fontsize=10, loc='upper right')
axes[2].grid(alpha=0.3)

# 调整布局并显示
plt.tight_layout(rect=[0, 0, 1, 0.96])
plt.show()

我们使用了三个基本的折线图来对比LSTM模型在温度、湿度和风速预测方面的实际值和预测值。

温度预测的图形展示了LSTM模型对温度时间序列的捕捉能力。如果预测线能够紧密跟随实际温度曲线,说明模型能较好地捕捉温度的变化趋势。如果偏差较大,则需要调整模型复杂度或序列长度。

湿度预测的图形反映了LSTM对湿度时序变化的拟合效果。通常湿度变化较温度更不规则,因此湿度预测的误差可能更大,这提示我们可以考虑将湿度数据的平滑度处理,减少噪声。

风速图形反映了模型在风速数据上的预测效果。如果预测值偏差较大,可能说明风速的时序特征在当前的LSTM结构下未能得到充分捕捉,这时可以尝试增加风速数据的周期性特征,或调整输入序列长度。

5. 模型优化与调参建议

LSTM模型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数设置和数据处理。下面论述一些比较重要的方面~

模型优化方向

1. 隐藏层数量和单元数优化

在 LSTM 中,隐藏层数量和每一层的隐藏单元数会影响模型的复杂度。通常情况下,较高的隐藏单元数和更多的LSTM层能够捕捉更复杂的时序特征,但过多的隐藏单元数和层数可能导致过拟合。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

  • 单层LSTM vs 多层LSTM:从1层开始,如果模型效果不理想可以尝试增加到2-3层,逐渐观察效果的提升。
  • 单元数(Hidden Units):一般来说,选择16、32、64、128等值逐步增加,同时注意训练时间和过拟合的风险。

2. 学习率调整

学习率是优化器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决定了每次参数更新的步长。在训练过程中,可以使用学习率衰减策略,即随着训练轮次增加逐步减小学习率,帮助模型在接近最优点时更加平稳地收敛。常见策略:

  • Step Decay:每隔一定轮次将学习率缩小至原来的某个比例(如0.1倍)。
  • Exponential Decay:每次更新时将学习率按指数函数递减。
scheduler = torch.optim.lr_scheduler.StepLR(optimizer, step_size=30, gamma=0.1)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 模型训练代码...
optimizer.step()
scheduler.step() # 调整学习率

3. 正则化手段

LSTM 模型可能会因数据有限而出现过拟合问题,适当的正则化手段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 Dropout:LSTM层中添加dropout可以有效防止过拟合。
  • L2正则化:在损失函数中添加L2惩罚项,限制权重的过大波动。
self.lstm = nn.LSTM(input_size, hidden_size, num_layers, batch_first=True, dropout=0.2)

4. 批量大小调整

批量大小决定了每次训练中使用的数据量,合适的批量大小(如32、64、128等)在计算效率和泛化性能上会有较好的平衡。对于时间序列数据,一般来说,较小的批量可以帮助捕捉更多的特征信息。

调参流程

在优化模型时,系统化的调参流程能够提高效率并找到最佳参数组合。

推荐的几个调参方式:

1. 确定基本模型结构:先从简单的LSTM结构入手,比如1层LSTM,16个隐藏单元,学习率0.01。

2. 逐步增加复杂度:根据模型初始结果,逐渐增加隐藏单元数或层数,并观察训练集和测试集的误差变化。

3. 优化学习率和批量大小:通过实验不同的学习率(0.01,0.001等)和批量大小,找到误差最小且收敛速度较快的组合。

4. 添加正则化项:当模型效果较好但存在过拟合时,添加正则化手段(如Dropout)并调整比例(如0.1、0.2等)。

5. 迭代实验:通过实验记录并分析结果曲线,继续微调参数,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

最后

咱们这次实验,通过LSTM模型来预测未来一周的天气变化,涵盖了数据预处理、模型构建、训练、预测和结果分析等多个环节。通过优化模型参数,我们实现了对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变量的预测,在图形中得到了直观展示。

未来的改进方向,大家可以考虑下面几点:

1. 集成模型:可以尝试使用多模型集成方法(如LSTM + GRU,LSTM + CNN)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

2. 多特征工程:引入更多气象数据(如气压、降水量等),并考虑时间因素(如季节性)来丰富输入特征。

3. 多步预测:通过多步预测来实现对更长期的天气预测。

4. 动态序列长度:针对不同气象变量优化序列长度,找到每个变量的最佳时间窗口。

以上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理解LSTM模型在预测问题上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深夜努力写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