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I知识库 > 最新动态 > 从Gene到Meme:读懂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关键
从Gene到Meme:读懂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关键

从Gene到Meme:读懂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关键

导言:正如读懂生物系统的关键是理解Gene(基因),读懂人类历史,尤其当代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关键则是理解Meme。

有趣的是,两者同样都以进化论为大背景。本文由央视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幕后英雄之一、易宝支付高级副总裁和联合创始人余晨撰写。从理顺众所周知却又常被误解的生物进化论开始,渐入胜景,揭示人类历史演进的奥秘和Meme的作用。

早在人类学会模仿同类的远古时代开始,Meme就开始塑造人类历史,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一要素对人类历史的书写更达到登峰造极。

第一期:真正读懂进化论

(进化论早为人熟知,但其实大家对进化论充满误读。这一期文章将帮助你把握进化论的核心,并为进一步理解人类历史和思想史、以及Meme打好基础。)

美国当代哲学家 Daniel Dannett 说: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是人类产生过的最伟大的思想,比牛顿、爱因斯坦都要伟大。因为进化论统一了两个最不相干的世界:一方面,是毫无目的的物质和运动、碰撞的粒子和虚空。另一方面,是目的性、设计、意义和思想。在达尔文之前,这两个领域完全是分离的,在达尔文之后,我们看到了这两个领域如何被整合到了一个统一的图景中。

先读懂进化论的奥秘

进化论的伟大在于其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机制,不需要任何外部的神秘力量,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生命会不断演化,会分成不同的物种,会可能从简单变为复杂,会产生种种不可思议奇妙的特征。(之前人们多是靠神话之类的神秘力量来解释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讲,进化论不仅在生命和非生命之间曾经不可逾越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甚至也在实然和应然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实然和应然是两个哲学概念,翻译为白话就是实际如此和应该如此)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提供了“价值起源”的答案。如何来解释“甜”这个价值呢?常识的解释是因为糖是甜的,所以我们想吃糖。进化论的解释会对常识解释进行一个逆反:因为人体需要糖,所以我们才会进化出“甜”这样一个价值判断,先有对糖的需要,才后有“甜”的味觉。

进化论不仅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或许也提供了通向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的路径。

进化论核心机制的3个要素

进化论的核心机制其实只有三个简单的要素:1)遗传,2)变异,3)选择。(记住这三个要素,对后面理解进化论超越生物系统的应用很有用)

所谓遗传,就是生命体的某种信息可以基本保真地拷贝到下一代,这些信息控制着生命的某些特征。所谓变异,就是在遗传的过程中可能发生随机的偏差,呈现多样性。所谓选择,就是环境会像一个筛子一样让某些变异的个体灭亡,而另一些变异的个体可以继续传到下一代。有了这三个要素,再加上足够多的个体组成的样本空间和足够长的时间,就可以使得生命不断进化。

环境首先选择生物的“表现”

在进化中,有“基因型(Genotype)”和“表现型(Phenotype)”之分。

所谓基因型,是在进化过程中遗传拷贝的那部分信息的总和,是以DNA为载体的遗传信息。

而所谓表现型,则是基因通过表达成蛋白质最后形成的生物的外部特征(包括行为)。比如孔雀的羽毛、老虎的利齿。

一般来讲,环境选择指的是对表现型的直接选择,自然选择只关心老虎的牙齿够不够锋利能否吃到猎物,而不关心老虎的基因是如何的。当然,对表现型的选择,最终间接地决定了哪些基因型能够传播下去。

第二期:基因的奥秘

(早期进化论研究方法还没那么精深,尤其对基因的研究没那么深入,显然更容易重视表现型,但渐渐人们从基因研究上对进化论有了更多的认识)

基因研究推动进化论飞跃

在进化过程中除了遗传、变异和选择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机制同样在发生作用。

例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基因变异可能不是完全随机的,基因会朝哪个方向变异,和组成基因材料的DNA分子稳定结构以及和其它基因的相互作用有关,只有特定的状态和相互关系才是稳定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选择不只是针对表现型,也可以是对基因型直接进行选择,基因的变异只会落入那些相对稳定的“状态山谷” 中。

另外一个机制是基因漂移(Genetic Drift),当种群的样本空间小到足够导致经历 “群体瓶颈”的时候,某种基因特征就会覆盖所有其它可能的特征,这是一个统计学的现象。

我们看到南美洲的原住民印加人只有一种血型 B,或是太平洋某个岛国上所有的人都是色盲,或是另一个岛上所有的人都有糖尿病…都是因为这些特定人群在人类迁徙定居的过程中经历了“人口瓶颈”,当基因池足够小的时候,某些特征(如血型B)就会覆盖所有其它的特征。

进化过程的核心:自然选择定向收敛

自从达尔文在一个半世纪前提出了进化论之后,进化论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数据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遗传基因物质DNA的发现,更使得进化论研究取得了质的飞跃。

但对进化论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误解,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如果靠进化中随机的变异就能产生有秩序的复杂结构,就好比一阵旋风吹过就把一堆零件变成了一架飞机,或者是一只老鼠在打字机上随机地跳来跳去,就能打出莎士比亚的诗篇,所以进化论描述的极小概率事件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

这些说法看似有道理,却忽略了进化的一个本质特征。进化不是一个“组合”函数,而是一个“时序”过程。进化不是每次都从头开始,而是一个渐进积累不可逆的过程。老鼠随机地在打字机上蹦来蹦去,是永远也打不出莎士比亚的诗句“To be or not to be”。

但进化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过程,一个更准确地描述进化过程的老鼠打字的例子是:让老鼠先随机地在键盘上跳跃打出一个毫无规律的18 个字母的句子,在这个完全随机的句子的基础上,再随机打出几个变异的句子作为下一代候选。

所谓变异, 即每一个字母和上一代基础句同一个位置的字母可以有一定距离的随机差异,比如上一代某个位置的字母是c,随机变异度为2(前后可以任意动两个字母),那么下一代这个位置上的字母可以随机选择a到e之间的任意字母。

如此变异产生出了几个候选的句子后,再在这几个候选句中找到和“To be or not to be”最相近的句子作为新的基础,然后继续下一代的变异和选择。虽然开始的句子完全是随机的,老鼠的跳跃也是随机的,但是用不了几次迭代,打出的句子就会完美地收敛到“To be or not to be”上。

第三期:进化无目的,结果也未必完美

(提到进化论大家想到的就是物竞天择,并认为能在竞争中生存的就是完美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进化也没有预设的目的,毋宁说,进化就是盲目的,不过在这盲目中,居然能呈现一些让人吃惊看似智慧的结构。)

进化的结果未必完美

对进化论的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认为由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进化出来的特征一定都是完美的、最优化利于物种生存的。

其实很多生物的特征,只是个动态平衡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达到的稳态。很多动物的性征达到了夸张得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完全危害了其生存能力。

比如雄性孔雀的羽毛和雄鹿的角,都是性选择和生存选择之间一个平衡的结果,只要开始有一只鹿的角长得比别的鹿大,可能就会因为显眼而有更大的概率被母鹿选中,鹿角大的基因就会被传下去。因为正反馈在鹿群的基因池中越来越多,鹿角也一代比一代越长越大,但是大到一定程度,就危害到了雄鹿自身的生存,可能不但影响觅食,也会降低被捕猎时的逃生概率,这时不要说淫欲,连温饱都保证不了,一旦到了这个平衡点,鹿角就不会再变大。

另外, 因为进化不是一个组合函数而是一个时序过程,进化不能从零开始,而要基于已有的历史基础,无论它是什么样的烂摊子。所以自然界中有很多并不完美的例子。例如,人类视网膜上有盲点,是因为视神经要向前汇合成集束,然后再向后穿过视网膜通向大脑,所以留下了一个盲点。事实上脊椎动物的视网膜都有这样的盲点,因为我们是在一个共同的祖先基础上演化来的。相反,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比如象章鱼,它们的眼睛走得是另一条进化路线,反而没有盲点,比我们的还要更先进。

另一个不完美的例子是控制声带的神经,人类的这条神经是从大脑下降到胸腔绕了一个大弯再返回到声带的。因为哺乳动物最早的祖先也是鱼,所以最早身体的布局都是像鱼那样,在鱼的身体里从大脑到未来要进化成声带组织的那个位置,需要经过胸腔而且并不需要绕弯,但是当哺乳动物的脖子拉长进化到了今天, 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很不合理的布局,特别是对于长颈鹿。

一个设计师是绝对不会把眼睛和声带神经设计成这个乱七八糟的样子的。历史是有包袱和路径依赖的,这也是设计制造和进化生成之间本质的不同。

基因不能决定一切,每个进化都是独特的

对进化论最大的误解,还是很多人不知不觉地会把设计性和目的论的思维带到对进化论的解读中,而进化是没有任何目的性和设计性的。

我们常常讲基因会控制生物的某些特征,基因为了更好的生存会如何如何…这只是粗略省事的讲法,并不代表基因真的有某种目的性。

基因并不是一个设计蓝图,基因里面也并没有包涵最后生成生物体特征的信息,只包涵了能够复制到下一代的遗传结构,这些结构也可以表达生成蛋白质,但最后能生成什么样的生物体特征,还取决于环境的作用、过程,以及这一切的生物化学结构,所以从基因型到最后生成的表现型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作用链条。

认为人类的基因里就包涵了人类所有特征的整个设计图纸,就好比认为石头扔到水塘里激起了有规律的波纹,所以石头里就包涵了波纹结构的设计是一样可笑的。

个体生命的生成以及物种的进化是一个自下而上、没有目的、没有中心设计者的网络,在这里找不到一个中央的统筹规划和设计,也没有任何预设的目标, 找不到一条纯粹的因果链,而是众多因素自反馈、互为因果的复杂网络系统,最终的结果是这些因素互相作用达到的动态平衡和稳态。

所以进化不可能像数学方程那样代入变量值就可以计算出结果,换句话说,进化没有解析解,要想知道结果,就必须演绎一遍历史,每一条路径可能都是独特而不可重复的。

进化竟然能呈现看似智慧设计的结构

进化本身并没有目的性和设计,但通过无目的的随机过程,却可以产生涌现出秩序和结构,甚至是看似被智慧设计出的结构。

怎样区分天然生成和人工设计呢?让我们做一个思想试验,假若有外星人,我们用什么语言与他们沟通呢?

数学是宇宙共同的语言,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收到来自太空的无线电信号,这些脉冲信号按质数排成一个序列,则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信号源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人工设计的。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科幻小说《接触》中便有这样一个场景,因为自然不可能产生出像质数这样如此有“智能设计”的结构来,所以一定可以判断这是外星人发来的信号。

但是自然界偏偏有天然进化出来的质数!13年蝉和17年蝉的生命周期是便是质数,这些蝉大部分时间潜伏在地下,每隔13年或17年就会铺天盖地的大量从地下冒出来。

为什么蝉的生命周期刚好是13年或17年?因为在生物进化中有捕食者饱和效应(Predator Satiation),即某一个物种为了增加自身后代的生存机会,通过繁衍大量的后代来超量满足捕食者,使得个体被捕食的概率降低。

质数除了1和自己不能被任何其它数除尽,以质数为生命周期就最大的降低了与捕食者生命周期重叠的概率,也就增加了自身繁衍生存的概率。

在漫长的进化中,蝉的生命周期就被优化调校成了13和17这两个质数(更小的质数捕食者饱和效应不明显,更大的质数资源代价太大)。由此可见进化是多么奇妙,即使是质数这样被用作判定外星智慧存在的结构,也可以由没有目的性的进化过程产生。

第四期:同构,从进化论读懂思想史

(从这一期开始,就要从把进化论从单纯的生物领域升华出来,推进到人的免疫系统、商业、科学,当然,最终是研讨人类历史,揭示Meme的奥秘。)

上面简单地回顾了一下进化论的基本概念,那么进化论和思想史又有什么关系呢?

进化论的影响,远远不止生物界本身。

普适达尔文主义:进化系统超越生物领域

我们知道,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对生物进化原则的曲解,甚至为纳粹法西斯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进化论有没有更积极、更一般性的应用呢?

普适达尔文主义(Universal Darwinism,又称通用达尔文主义或广义达尔文主义)认为:进化不只局限于生物,进化是一个更普适而通用的现象和过程,也适用于其它的领域。任何具有遗传、变异、选择机制的系统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进化系统。

例如:人的免疫系统就是一个进化系统,通过对入侵病原的应答试错过程不断积累识别和抵御能力。生化学家最近刚刚成功地人工合成XNA,形成了有别于传统以DNA为载体的生物进化系统。

商品市场也是一个进化系统,新产品往往会基于对旧产品的改进和突破(遗传和变异),然后会被市场选择或淘汰。

科学理论的发展更是一个进化系统,不同相互竞争的各种假说最终被试验来检验淘汰。

理论物理学家 Lee Smolin 提出了“多产宇宙”(Fecund Universes)假说,可以说是一个最大尺度上的进化系统,只不过进化和被选择的不是生物,而是整个宇宙。在塌陷黑洞中心形成的奇点会在另一边会创生出一个新的宇宙,新宇宙中所有的基本常数(光速、普朗克常数)决定了它是否能够产生足够多的黑洞而创生更多的下一代宇宙(多产),通过自然选择会调优这些基本常数,我们的宇宙便是这一系列宇宙中的一个。

这些不同的进化系统的具体实现大相径庭,但是它们都有某种共同的结构,那就是信息的传递、变化、以及选择。

当然,还有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足够大的样本(个体数目)和足够长的时间(迭代次数),这样进化的特性才会涌现出来。

多可实现性:重要的是物理实现中体现的同构逻辑

普适达尔文主义体现了一种多可实现性(Multiple Realizability),多可实现性是由美国哲学家 Hilary Putnam 提出的概念,当时主要是在心灵哲学中为了批判消除性唯物主义和还原主义(Eliminative Materialism & Reductionism)。(记住多可实现性这个概念,对于你理解全文很关键。如果你觉得这个概念深奥的话,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因为你有“圆”这种观念,你可以有很多方法把他实现出来,比如用圆规,或者信手画出来等等,实现的方式和途径很多样,“圆”这个观念本身并不受这些实现方式的影响。)

朴素的消除性唯物主义还原论认为:人的思维可以完全归结于相对应的物质状态,所以心灵状态这种上层现象完全可以被消除而还原成低层的生物和物理实现。

比如说人能感受到疼痛,那么疼痛一定对应于某种实现它的大脑物理状态,如C-Fiber 纤维神经的触发,所以疼痛这个心灵状态,完全可以用C-Fiber 纤维神经的触发来定义,疼痛这个心灵概念,也就完全被消除化解了,剩下的只是相对应的物理现象。

多可实现性则指出,思维不见得只能用一种特定的大脑物理状态来实现,同样的心灵状态,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物理实现,重要的是心灵的功能,而不是其物理实现。

假如我们遇到了外星人,他们的生物物理实现和我们人类完全不一样,我们地球人是碳基生物,有可能外星人是硅基生物,在他们身上完全找不到对应的C-Fiber纤维神经,也就是说找不到和地球人疼痛时完全一样的物理现象,难道我们就可以据此认为外星人没有疼痛,可以随便把他们杀掉吗?

所以,如果你相信人的思维和心灵活动如果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对应的物理现象,而是取决于其逻辑功能,那么从原则上讲,人的思维和心灵活动不仅可以用我们生物的大脑来实现,也可以基于电脑来实现,这样人死后就可以把自己的思维下载或上传到电脑上继续存在。

因此,重要的不是物理实现,而是不同物理实现中所体现的同构的某种逻辑功能(疼痛)。这个观点在心灵哲学中被称为功能主义,而这个多可实现的逻辑,有点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而每一种实现类似于一个对理念的摹本,理念体现了不同摹本之上的不变性。

多可实现性的另一个例子是图灵机(Turing Machine)。

所谓的图灵机是一个抽象数学模型,它并不是特指任何具体的物理实现的计算机。任何可计算问题,原则上都可以用用图灵机来计算。任何计算机,也都在逻辑上等价于图灵机。

我们知道, 现代电子计算机都是基于硅晶电路的物理实现,它们都等价于图灵机,但电子计算机只是图灵机的一种实现方式。

从逻辑上讲,也可以有其它的实现方式。比如说,我们可以造一个完全基于机械齿轮而非电子线路的计算机(巴贝奇在19世纪尝试的计算机就是这样的机械计算机);也可以想象用很多根水管和阀门连接成的网络制造一台用水驱动的计算机;还可以用像国庆阅兵组字的方式让很多人排成队形阵列、通过打手势的方式实现一个“人肉”计算机;甚至可以用老鼠、奶酪、鼠夹和迷宫 搭建出一个“老鼠”计算机……

只要规定哪个状态代表 0,哪个状态代表 1,什么样的过程代表与、或、非等逻辑操作,则这些形形色色具体的系统,都可以用来实现抽象的图灵机。同样,重要的不是物理实现,而是同构的内在逻辑(0和1,与、或、非运算等)。

有了多可实现性的概念,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普适达尔文主义,则会发现,进化的本质是一个可进行遗传、变异、选择操作的算法,即一个类似于抽象图灵机的通用达尔文机(Universal Darwin Machine)。任何可实现这个算法的子系统,都可以被看作是进化过程。

因此,普适达尔文主义并不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信息论和计算理论的概念。在普适达尔文主义看来,进化这个抽象过程不仅可以被生物进化实现,也可以被很多其它的物理过程实现。比如前面提到的免疫系统、商品市场、科学理论、以至思想史。

生物进化只是普适达尔文主义的一个特例,而人类思想史的进化则是普适达尔文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例。

第五期:Meme:文化基因的进化系统

(基因是洞悉生物系统奥秘的关键,同样,洞悉人类的社会和历史,也有如基因一样的关键要素:Meme,在历史的演进中,他同样遵循进化论的原则)

要了解思想史的进化,需要了解另外一个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思想家 Richard Dawkin 在其1976年出版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了Meme 的概念。Meme又被译作模因、拟子,是指与生物进化中基因类似的可传播复制的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我们估且把它叫作“文化基因”。

文化基因Meme和生物基因gene一样,都是复制因子(Replicator),符合进化系统的三个特征:遗传、变异、选择。Meme可以从一个大脑转播到另外一个大脑(遗传复制);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被删减或添加细节、组合出新的内容(变异);有的Meme感染力很强、容易传播,有些Meme 则很快被遗忘(选择)。

生活中有很多Meme的例子:比如各种流行用语(“你幸福吗”,“屌丝”, “给力”,“正能量”…),谣言(在传播中会走样变异),收信人必须转发给他人的连锁信,全世界都在唱的曲调“祝你生日快乐”,还有现在风靡全球的“江南 Style”,这些都是Meme的例子。

还有些meme看似没有什么道理:比如很多青年人喜欢反戴棒球帽,把帽沿放在后面,但这个行为很有传染力。如同生物基因可以相互组合增强传播力(比如昆虫鲜艳的颜色和毒性相辅相成,鸟在吃到这种昆虫后就记住了,颜色基因和毒性基因就形成基因组)。

Meme也可以结合成文化基因组 (memeplex),宗教就是最典型的文化基因组,教义和感人的赞美诗互相加强,文字和音乐的基因打包在一起创播。

所谓传教,就是让信仰的基因从一个大脑像病毒基因一样传播到另一个大脑。由于宗教在一个人认知结构中的特殊性,甚至有人将宗教的文化基因比作艾滋病毒,因为艾滋病毒的特殊性在于其能够攻击人的免疫系统,一旦免疫系统被破坏,就可能染上各种病。宗教病毒有类似的功能,一旦一个人信仰了某种宗教,就不可逆转地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完全丧失理性判断和怀疑能力。

Meme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后一下便流行开来,以致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meme的例子。起初很多人认为Meme只是一个很粗糙的比喻,并不能在其上建立严格的理论体系。

文化基因是对生物基因的超越突破

Meme的概念还非常笼统模糊,存留太多的疑问:生物基因的载体是DNA,那么meme的载体是什么?是语言吗?那Meme的单位又是什么?是一个单词、一个句子、还是一篇论文?Meme复制、传播、存储的机制又是什么?

随着一些哲学家如Richard Brodie,Susan Blackmore等对Meme概念的梳理和发展,已经逐步建立起更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些学者也在开始建立数学模型,对Meme进行量化研究。

凯文·凯利提出了一个类似meme的概念,被其称之为“技术元素”(Technium),这里的技术并不只是指科学技术,而是涵盖人类所有可传承传播的创造物,包括科技、艺术、法律、伦理、宗教等。

Meme对于人类的意义是什么呢?任何生物的本能都是传播自己的生物基因,人作为一种动物也不例外(严格来讲是基因在利用我们传播自己)。

但是人作为一种高等智能动物,我们除了需要传宗接代把自己的DNA传承下去之外,还有第二个层面的需求,也就是传播自己的文化基因Meme。

能够把自己的基因传播下去, 在某种意义上就超越了死亡,可是人为了延续自己而传播生物基因远不如传播Meme更有效。因为生物基因每传播一代都会减半,生一个儿子,只有二分之一的基因(另一半是从配偶那里来的),再生个孙子,只有四分之一,到重孙辈只有八分之一了。

但Meme的传播却不见得衰减。孔子的生物基因传到今天,已经有八十代了,这些孔子的后代虽然还以自己的祖先为豪,但他们身上孔子的基因已经稀释得和水一样了(2的80 次方分之一),但是孔子的文化基因——儒家思想创播到今天倒是还生生不息保留了更完整的痕迹。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之所以成为人而高于动物,是因为我们摆脱了被生物基因完全的控制,而成为传播Meme的载体(当然也还可以说我们是被 Meme劫持了)。

文化基因是对生物基因的反叛,它虽然依赖于生物基础,但一旦产生,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层面上的复制因子(Replicator),以自己独立的逻辑展开,使得人类生活从生物基因的世界中脱嵌(Disembed)出来,在另一个世界里演绎,文化基因是对生物基因的超越突破。

第六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这里是理解整个这几期文章很关键的一个地方,因为我们中大多数人的思维框架大多纠结在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物质的框架里。所以,编者借用了老子的一句话作为本期的标题,杯子有用,是因为杯子能盛水;杯子能盛水,是因为杯子是空的;杯子是空的,是因为杯子用陶土烧制了特定的形状。不能把空简单视为无用,更不能把空还原为陶土)

社会生物学对社会行为的解释

这也决定了文化基因 Meme 理论和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的本质区别。

社会生物学认为任何社会行为(包括人和动物)从原则上讲都可以还原成基因和生物进化上的解释,都是为了提高特定基因在基因池中出现频率的某种策略。

比如说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本质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和自己血缘关系越近的人,基因重叠程度越高,一个人和自己以及同卵双胞胎之间共有100%的相同基因,和父母之间、亲兄弟姐妹之间共享50%(二分之一)的基因,和(外)祖父母、叔伯姑姨舅之间共享25%(四分之一)的基因,和(外)曾祖父、第一表亲之间共享12.5%(八分之一)的基因。

从生物繁衍的角度来讲,每个人的生物本能都是要把自己的基因最大化的传下去(更准确地说是基因利用我们想把自己最大化地传下去),那么和自己共享基因越多的人,也越能帮自己把相同的基因传下去,所以保护这些人的利益也符合自己的利益。

我们每个人最亲的都是直接的家人,然后是表亲,然后是大家族,然后是同一种族同一民族的人。正是基因的相关重叠程度,决定了社会关系的亲疏远近程度,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按基因的相关度划出一圈一圈社会关系亲疏的同心圆。

关于基因如何决定社会性,自然中有着更生动的例子。生物界中存 在着单倍体(Haploid)动物,比如蜂、蚂蚁等。一般的动物,雌雄双方都各有两条染 色体,有性繁殖时从雌雄双方各抽取一条染色体组合成下一代,即每方都贡献自己50%的基因结合成下一代,这也决定了为什么父母和子女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基因相关度是50%。

而雌雄同体动物的雌方有两条染色体,雄方却只有一条染色体, 在有性繁殖中雌方会出50%的基因,而雄方会出100%的基因,所以单倍体动物的 兄弟姐妹之间的基因相关度为 66.7%(三分之二),高于一般双倍体动物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关度 50%(二分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单倍体动物如蜂、蚂蚁都显示了高度的社会组织性(一个蜂群由一个蜂后和它的后代组成,这些后代之间都 是基因相关度为三分之二的兄弟姐妹)。

Meme:社会现象无法完全还原为生物现象

但是任何社会行为、意识形态真的可以完全还原成生物现象吗?儒家传统里的家常伦理,现代社会中的民族主义,都可以用基因来解释吗?从文化基因Meme理论的角度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比如对性的解释,社会生物学认为:人的任何与性相关的行为,包括爱情、婚姻、家庭都可以用底层的生物基础来解释,之所以女人在择偶时会更挑剔,而男人会更滥情,是因为卵子和精子之间的资源不对称性造成的。

而在Meme理论看来,性不只是一种生物本能, 也同时是一种社会建构 (Social Construct),人类的性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我们看到的电影、文学作品、色情内容塑造的,人的欲望是在社会中被传播复制拷贝加强的。否则无法解释人为什么会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因为避孕显然是阻止生物基因复制的。由此可见,Meme 作为一种独立的复制因子,已经脱离了底层生物基因的束缚,甚至可以反过来和生物基因的利益发生冲突。

在Meme理论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各种文化基因 Meme 不断创生、传播、变异、融合、被选择的历史。是思想观念和符号进化的历史。

虽然我们在画卡通和做PPT时总是用电灯泡来代表创新和思想,但思想“不是一个亮点,而是一张网络”,人的思想都不是凭空而来,每个思想都来自于先前其它的思想的传承和融合,这就是文化基因的遗传性。

而各种已知观念的重新排列组合,便产生了新的思想,这就是文化基因的变异性,虽然从思想者的角度来看是主动想出的观念(类似于拉马克主义进化论),但是从系统的整体来看,新思想的产生,依然是随机的多样性。

在文化基因池里,各种思想相互竞争,试图复制更多的拷贝,历史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等子系统和其它思想)的自然选择会决定哪些思想会被发扬光大,哪些会被淘汰,这就是文化基因的选择性。

把人类历史看作成文化基因的进化史,看作是普适达尔文主义的一个特例,便可以在生物进化和思想史进化之间找到很多对应的同构性。

例如,对应着生物进化中的基因漂移现象,也有文化基因漂移(Memetic Drift)。第一个公元千年开始之际存在着好几个从犹太教产生出来的邪教,为什么最后只有基督教存活下来并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为什么在80年代存在着若干PC的操作系统, 最后反而是产品做得不太好的微软存活下来并独揽天下?这些现象不能完全用选择和适者生存来解释,而是文化基因漂移在起作用。

前面提到生物进化的结果未必完美,而是有历史包袱和路径依赖的,比如长颈鹿的声带神经是先下降到胸腔再绕回到脖子里的声带,这是因为来自鱼类祖先历史遗迹的长程影响。而在文化基因的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而是受限于历史的包袱。

凯文·凯利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为什么航天飞机的固态助推火箭是现在这个大小的直径?并不是因为这是最优化的尺寸,而是因为需要用铁路来运输固态助推火箭,所以铁路的标准轨距决定了火箭的直径,而美国铁路的轨距来自于英国,英国的铁路轨距来自于原来罗马帝国公路的宽度(条条大路通罗马),而罗马公路的宽度来自于当年战车的宽度,战车宽度则来自于两匹战马的宽度。两千年前两匹马的宽度,决定了现在火箭的直径,最先进的技术中依旧可以看到最原始技术的影子,可见文化基因的长程影响力。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也正是Meme理论的观点,文化基因一旦获得了独立,便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按照自身的逻辑演绎,反过来会通过下行因果律(Downward Causation)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甚至可以改变人类的生物行为(如性行为)。

历史唯物主义把所有人类活动的上层建筑(政治、文化、宗教)都还原成经济基础,而Meme理论把这种还原翻转了过来,经济活动只是文化基因进化的一个子系统,是Meme进化的一个特例。

思想和社会子系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被看作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往往是对表现型(生物的外部特征)的直接选择,最后间接的决定了哪些基因可以传下去,哪些会被淘汰。

同样,思想作用于政治经济这些子系统而产生的效果便是文化基因的表现型,对文化基因的选择也往往是通过对思想产生的社会结果来决定的。当然,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基因型和表现型是合一的。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种种重大新技术和突破,都可以看作是为meme来服务的,这些技术和突破深刻地改变了meme传播和传承的机制。

我们先来看看语言在Meme进化历史中的作用:Meme所覆盖的范围要大于语言,Meme的复制传播并不需要语言,只要有可复制拷贝的信息,就可以算作Meme, 例如音乐舞蹈也可以是Meme,人类可复制的行为表情也可以是Meme。

在语言出现之前,人类之间复制传播Meme只能靠面对面的比划,这是一种失真度很高的模拟化复制。

但meme通过语言的传播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而人类发明了书写文字之后,meme可以不只存在于大脑之中,还可以存在于文字载体中,人类出现了外化的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有如人类集体意识的一个外存和硬盘。通过文字,一个人的思想便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在千年之后的遥远国度点燃另一个人心灵中的精神火花。设想一下:即使有一天人类文明灭迹,外星人发现了地球上刻有文字的石碑,还可以某种程度让我们的meme起死回生。

有了语言之后,Meme 的复制拷贝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模拟时代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语言为Meme提供了一个数字化的载体,正如DNA是生物基因的载体。

文字的出现,亦可以让我们能够更好研究思想的传承演化历史。我们知道,在研究生物的遗传世系时,可以用DNA标记(Marker)分析,特定位置上的DNA标记的变化,可以揭示生物进化的历史。正是通过对人类基因组测序的DNA标记分析,我们确认了人类拥有共同的祖先,在5-10万年前走出了非洲,遍布各个大陆,我们甚至可以分析出人类数万年以来的迁徙路线和如何分化成不同的种族。

同理,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而思想史浓缩于关键词。语言是文化基因的载体,而文字则将其转载于可追溯的外部文化记忆中,对关键词的追踪分析,同样可以揭示思想和观念演变进化的轨迹。

我们继续看看其它新技术发展对meme的影响:文字作为传播meme的载体也有其局限性-早期的文字只能手抄书写,传播的效率非常低下。后来出现了印刷术,中国有毕升的活字印刷,欧洲有古登堡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实现了meme拷贝复制的规模和效率问题,为知识民主化奠定了基础。后来又出现了大众媒体,如报刊书籍、广播影视等,都使得meme的传播变得更为有效和规模化。但大众媒体亦有其局限性:meme只能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具有规模性,但缺乏互动性。

而今天出现的互联网,使meme的传播得到了质的飞越,在互联网上,meme的拷贝和复制没有成本,实时传播,而且可以双向互动。可以说,人类的文化基因第一次从物理介质中“脱嵌”了出来,可以没有摩擦无阻地进行传播。互联网是一个让meme自由创生、变异、碰撞、组合、传播的新媒介,这是互联网在人类进化史中真正的意义:人之所以称为人,因为我们不只是生物基因的载体,而更是文化和思想基因的载体,互联网终于让人性得到了解放。

第七期:Meme,在更高层次形成独立逻辑世界

(中国历史上不乏蛮族入侵一统天下,而后又被汉文化同化的例子。Meme超越了生物实现,而从更高的逻辑层次上,获得对下层的多可实现性,在适合时候就生根发芽,重获生机)

趋同进化:对轴心文明和超越突破的解读

怎样从Meme的角度来理解轴心文明和超越突破呢?

我们知道,公元前800到200年被历史学家称为轴心时代,人类文明在这一时期集中涌现出了思想和创造性的大爆发(有如生物进化中突然产生大量生命形态的“寒武纪大爆炸”),世界不同角落的各个文明都几乎同时产生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老子,古印度奥义书的圣人们和佛祖释迦摩尼,希伯来文明中犹太教的众先知(500年后出现了耶稣基督),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人类文明的精神视野,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人们开始用与古文明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审视和思考这个世界,实现了对原始文化的超越突破,产生了全新的宗教和哲学。直到今天,我们所有的现代社会,都在传承着轴心文明的精神内核。而这一切,都集中发生在短短20代人的时间跨度中,具有某种“共时性”(Synchronicity)。

如果认为这个时间尺度有点长,讲共时性有些勉强的话,但至少可以说几大轴心文明有着某种“共相性”,它们都产生了类似而又不尽相同的超越突破。为什么这几古大文明在远隔千山万水、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没有文化基因相互传播的情况下,几百年间都发生了类似模式的超越突破呢?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一些技术只被发明过一次,比如轮子,所有的轮子都是靠文化基因Meme传播的方式从一个文明传到另一个文明。

而很多其它的发明却是独立发生的,比如农业,在远古时期部落之间很难发生信息的传播,而不同的文明都独立的进入了农业社会,青铜器和铁器的冶炼技术,也在不同的文明中被独立发现;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牛顿和莱布尼兹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胡适虽然之前没有读过戴震的气论但却有与之同构的中国式自由主义思想……

还有更富戏剧性的例子,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结果有人状告罗琳,说她抄袭了自己的创意。凯文·凯利至少举出了四个例子,都是不同的作家在独立创作的过程中产生的类似创意(有一个甚至叫“拉利·波特”,或许英语文学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一个戴着眼镜的少年骑着扫帚、养着猫头鹰宠物、去上魔法学校的文化基因。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机制让在没有直接Meme传播的情况下产生了相同或类似的思想和发明?

我们可以比较地看一看自然界中的类似例子。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趋同进化的现象(Convergent Evolution):即在遗传世系上不同的物种,甚至是相距甚远的物种,如果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在同样的选择压力下,有可能进化收敛到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相同的环境。不同的基因型,却显示出相同或类似的表现型,所谓进化中的“殊途同归”。

在自然界有很多收敛性趋同进化的例子,我们都很熟悉“鲸鱼不是鱼”的说法,鲸鱼和海豚是属于在陆地上进化的哺乳动物重返海洋,体型看似鱼类,但和鱼完全是两个遗传世系,鱼类靠鳃呼吸,而鲸鱼靠肺呼吸;鱼类是卵生,而鲸鱼是胎生;鱼类靠身体左右摆动游泳,而鲸鱼则保留了陆地上四肢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靠身体上下摆动游泳。鲸鱼和鱼在生命之树中完全是两个分支,但却表现出趋同类似而不完全相同的特征。

最有意思趋同进化的例子是鱼类的扁平化。鱼如果变成扁平的,就可以很好的贴在海底的沙床上掩护自己,所以有很多种鱼都进化出了这种扁平式的体型。

扁平化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前胸贴后背”,一种是“左脸贴右脸”。采用第一种进化策略的有鳐鱼和魟鱼。

鳐、魟和鲨鱼一样都属于软骨鱼纲,没有钙化的硬骨(也没有控制沉浮的鱼鳔),只有纤维化的软骨,所以比较容易在上下方向变扁平,在进化过程中腹部和背部之间的距离变薄,这类鱼的游泳姿式也不是传统鱼的左右摇摆,而是两侧扁平的身体像翅膀一样扇动。

采用第二种进化策略的有我们熟悉的比目鱼,属于硬骨鱼纲(有鱼鳔),由于钙化硬骨的胸腹腔很难在上下方向塌陷完全变扁,所以进化过程中比目鱼是在左右方向上扁平化,但是这样变扁有个代价:当左右扁平的鱼躺在海底的沙床上时,有一边的眼睛就埋在沙子里了!为了不浪费这一边的眼睛,比目鱼才进化出了两个眼睛长在一边“比目”的样子。

有意思的是,刚孵出来的小比目鱼并不是两眼长在一边的,而是和其它鱼一样左右对称(它祖先的样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两只眼睛才会逐渐靠拢在一边变成“比目”。

这两种不同的“扁平”进化策略充分说明了,在相同的环境选择压力下,不同的物种会殊途同归,进化出类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形态来。

另一个鱼类的收敛趋同进化的例子是电鳗。

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湖泊里生活着两种鳗鱼,由于相处两个大陆,这两种看似形态相同的鳗鱼在进化史上完全是两个不相关的物种,彼此之间没有基因的传递和亲缘关系。

这两种鱼生存的湖泊大多非常泥泞浑浊,在水下无法靠视觉判断周边环境和方向,所以它们的视觉已经退化,只有靠其它的导航方式。这两类鱼都进化出了依靠电感来导航的机制,它们身体的两侧从头到尾长满了一排等距的“电眼”,这些相当于电压计的器官能够感知周围的电场,通过这排“电眼”之间的电位差便能感知出周边的障碍物和环境(电鳗属于弱电类鱼,仅用电来感知环境,还有一种强电类鱼,靠电击来捕食)。

但是进化出这种导航方式有一个代价:为了保证这排等距电眼感知电场的精确度,鳗鱼的身体必须像一根棍子一样保持笔直和稳定,所以必须放弃鱼类靠左右摆动身体的游泳方式。

于是电鳗又进化出来了靠鱼鳍游泳的方式:身体保持笔直不动,而鱼鳍像绒毛一样波浪式的摆动来推进游泳。有意思的是:非洲电鳗那排从头到尾的鱼鳍长在背上,而南美洲电鳗的那排鱼鳍长在肚皮上!在浑浊湖泊中导航的生存压力使得两个大陆上的不同物种进化出类似而又不尽相同的解决方案,这又是一个完美的趋同进化例证。

前面提到的“质数蝉”也是很好的趋同进化的例子。

虽然13年蝉和17年蝉都能够通过质数的生命周期来降低碰到天敌的概率以提高自己繁衍后代的生存机会,有意思的是:13年蝉和17年蝉并不是两个物种,而是同一物种的两种分型。自然界中其实存在着三个独立的“质数蝉”物种,每一个物种的蝉都有两个可能的生命周期:13年或17年。这三种蝉是沿着独立的轨迹进化出来的,不同的物种,找到了相同的数学答案,这也是收敛趋同进化的另一例证。

比较这几个生物趋同进化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其与四种轴心文明独立形成超越突破之间的类似性,即在一个进化系统内,在相同的环境选择压力下,不同遗传路径的进化可能达到类似的结果,而又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分裂成几种可能的类型(轴心文明此世来世自力他力的四种形态;鱼类扁平化的左右或上下两个方向;电鳗鱼鳍的背部或腹部…)。

四种轴心文明的形成,都经历了类似的环境压力,它们当时都处于社会动荡、分崩离析、内部各种多元化思想相互碰撞融合的时期。相反,相对稳定和单一化的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却没有产生超越突破。这种相同条件下进化结果的趋同收敛性往往揭示了某种更深层的结构性本质。

那么轴心文明超越突破的本质是什么呢?以美国社会学家RobertBellah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试图从进化论的角度研究宗教和轴心文明的形成。其研究角度似乎介于社会生物学和文化基因理论之间,即没有把Meme完全当作是一个独立层面的复制因子,但也没有完全停留在生物进化还原论的层次。

其中MerlinDonald试图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把从灵长类到人类进化的历史分为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片段式(Episodic),是指灵长类动物的认知能力还基本上停留在分散式的事件驱动的条件反射。

第二阶段是模仿式(Mimetic),是指原始人开始能够以非语言的方式互相模仿复制行为,也就是我们说的Meme的开始。

第三阶段是神话式(Mythic),是指人类开始有了语言之后Meme的复制传播开始了数字化时代,知识、社会价值和信仰都被嵌入在口传的神话故事中。

第四阶段是理论式(Theoretic),是指人类脱离了神话的载体开始用形式化的理论模型来理解世界,理论式阶段的前提是文字的出现,使得知识和记忆的“外化”有了可能,理论模型一旦形成,便有了自己独立的逻辑和意义世界来进行演绎。

而从神话式阶段向理论式阶段的过渡,从由Mythos到Logos的转化,即是轴心文明的超越突破。

Meme脱离低层特定生物实现

比起MerlinDonald从灵长类到人类的阶段划分,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跨度更大,他把宇宙的演化分为了三个阶段和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物质包括物体和肉体的世界;第二世界是主观体验包括感情和意识的世界;第三世界是思想包括语言故事、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世界。

如果把宇宙演化看作层次上的跃迁升级,那么从物理、到化学、到生物、再到意识就形成了宇宙演化的不同阶段(严格来讲,生物之前的层次并不符合完全普适达尔文主义,因为物理和化学现象并不存在遗传、变异和选择,除非LeeSmolin的假说成立)。

这种阶段性升级演化的共同特征是,每当从下一层演化到上一层的时候(比如从化学现象中涌现出生物现象,或从生物现象中涌现出意识现象),都产生了某种多可实现性,即上一层的现象获得了某种独立性,至少在原则上不再依赖于低层实现。

一旦从生物现象中产生了意识现象,从生物进化中产生了Meme进化,Meme就有了自己独立演绎的逻辑,从原则上讲可以脱离低层的特定生物实现,实现了高层对低层的超越突破。

如果我们再看某一个阶段细分成子阶段的演化时,同样符合这个规律。

在人类意识的大阶段中从古文明到轴心文明的进化,从神话式阶段到理论式阶段的过渡(Mythos到Logos),同样是产生了某种多可实现性,超越突破的本质正是达到了这种多可实现性,使得文化基因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以独立的逻辑演绎。实现轴心文明超越突破的关键,是个体从社会中脱嵌(disembed)出来,独自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古文明中,所有的价值和信仰都是被纠缠和嵌入在整个社会中,一旦社会解体,这些价值就不复存在了。而一旦通过个体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文化基因的种子,便产生了一个独立的更高层次不死的意义世界,即使整个社会解体被蛮族灭掉了,文化基因的火种还可以传下去,重新组成社会,甚至反过来同化蛮族。

这就是超越突破的力量,在动荡多变的世界里找到某种恒定的不变性,在更高的层次形成一个独立的逻辑世界,并获得对下层的多可实现性。

我们看到,从宇宙演化、生物进化、到人类的思想历史,在进化、计算、网络和观念的背后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本文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有更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更深入的探讨:我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参考书目:

The Axial Age and Its Consequences,Robert Bellah

The Meme Machine, Susan Blackmore

The Selfish Gene, Richard Dawkins

The Blind Watchmaker, Richard Dawkins

Out of Control, Kevin Kelly

What Technology Wants, Kevin Kelly

原文链接: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思想,作者:易宝支付,余晨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API文章!
搜索、试用、集成国内外API!
幂简集成API接口平台已有 3546种API!
API大全
同话题下的热门内容
na
AI时代的API新经济:程序员如何利用API轻松实现月收数万?
内容关键字